首先,本文的目的不是傳播就業焦慮。這里整理了一些碩博求職信息,可以給一些今年開始找工作的碩士博士們打個“預防針”,幫助大家對2023年碩博求職現狀有一個大概的背景了解。碩博求職箴言:你不要“草木皆兵”,但最好“有備而來”。
招聘會的第一個事實——
畢業生人數增超10倍,“半夜也會爬起來投簡歷”,但碩博還是少數人。研究生剛畢業,簡歷修修改改還沒完全改好,手機就一波一波地推送“千萬高校畢業生涌入市場,就業有多難”的新聞……相信很多人這樣的經歷。
根據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4年里畢業生增長了超過10倍的數量。但看圖上的數據可知:研究生依舊是少部分人。
圖源:界面新聞
此前,“211文科男碩士吐槽招聘會均薪5500”的話題火上微博熱搜,引起大眾焦慮:“211碩士在上海都只有五千的月薪了?和本科有什么區別?”但這里其實是一個標題誤解。
該文學碩士后續發視頻解釋道,他是吐槽招聘會上所有崗位(包括本科崗位及以下)的一個薪酬均值,并非是自己作為211文學碩士去應聘崗位的均薪。在求職市場中,碩博群體的薪資水平還是偏高的。
招聘會的第二個事實——
簡歷全無回應,不是學歷不值錢,可能崗位沒投對。某雙非碩士在過年前的秋招就已經投了接近40家的單位,進面的就三家。
圖源:澎湃新聞《“半夜也會爬起來投簡歷”,千萬高校畢業生涌入市場,就業有多難》
但仔細看名單,該碩士多是投遞簡歷去一些連985/211碩博都會爭搶的優質單位中的“香餑餑”崗位。
客觀上看:這些崗位招人少,競爭激烈,簡歷篩選只會更加嚴格;不少崗位還是帶編制的,這就直接增加了和自己競爭的人數。要知道,“撿漏”一般是熱門公司冷門崗位,本身就供不應求的崗位,如果不是特別優秀的簡歷,沒有回應也屬正常。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同樣接受采訪的某三本畢業的女生,因為目標清晰和定位準確,同樣投了40多個崗位,她卻收到了12個面試,6個offer(其中包括2家國企1家央企)。
招聘會的第三個事實——
80%高校只招博士不收碩士?可能求職思路有問題。
最近各個單位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招聘會的工作,作為應屆985碩士,周迪只要一聽說招聘會上有高校,而且招碩士,就火急火燎地收拾簡歷和裝備就往招聘會趕……參加了幾次以后,她表示:“不是招碩士嗎?怎么我去了以后都要博士呢?”
其實,筆者非常支持應屆畢業生多參加線下招聘會。
第一,你要走出去見見市面,了解一下求職市場,有一個大概的求職預期是必要的。在家里待著是沒用的,求職不是空想,不見識一下有多少人和你競爭,是什么樣的人在你競爭,就容易對自己的條件認知不清;
第二,線上信息的優點是快速,但線下招聘會更及時,而且是真的可以“撿漏”的。比方說單位會有臨時增加的崗位。就在會議開始前一天,領導剛批下來說要“新增幾個崗位,招聘會上收些簡歷回來”,此時網上的招聘公告是沒有更新的,尤其是公辦單位,發布一則招聘公告要經過很多級領導審批,網上信息其實沒有那么快。
第三,了解完第二點后,你可能能夠想明白,明明某些好單位公告招碩士,現場卻不招了。(多是剛放出來不久,郵箱已經爆滿,簡歷收到不少滿意的了……)
所以,去一次現場,直面人事處的老師了解招聘情況,是非常有必要的。
招聘會的第四個事實——
沒有100%就業的專業,也沒有100%入職的優秀畢業生,普通人也不必焦慮。
張易一名本碩博都是985的農學博士,此前他們同學很多人認為這個專業不好找工作,所以本碩畢業后紛紛“轉碼”走向互聯網。但是就在今年,他那些轉碼的碩士同學有的被公司裁員后,想要進高校卻死活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而張易因為早就堅定了進高校的目標,并且堅持讀到了博士,所以當他報名某公辦一本的農學專任教師崗時,很輕松就上岸了……
優秀如人均碩博的醫學生,也是如此。
大部分學醫的碩博都喜歡往大城市的三甲跑,但越是熱門城市的熱門單位,就越不僅僅看你的最高學歷。應屆往屆的海歸和國內博士一起競爭,本碩學歷、導師、科研經歷、成果論文……都要比個底朝天。
這種扎堆內卷的行為,讓盡管名校醫學博士出身的朋友也一崗難求,被動失業……而其他小一點的城市的三甲醫院,盡管福利好,也始終無人問津。
最后,面對招聘會現場時——
沒有100%就業的人才,即便沒去到心儀的崗位,也不代表人生的失敗,每個人都可以走出自己的路。即便屬于同一家單位,不同地方的環境也會造就不同的人,“好單位”的定義是相對自己的情況而言的。
有的人可能第一年入職所謂的“理想單位”,但是第二年就發現不適合自己而選擇離開,并且還失去了應屆的優勢……
分享一個粗淺的道理:專業有“熱”有“涼”,但就業看得遠不止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