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川上的橋梁。
——克雷洛夫
在大陸高?!熬怼辈幌氯チ嗽趺崔k?一些高學歷人才開始另辟蹊徑——為了將來打算,既然只想在一線城市發展,不如去國際一線城市賺錢,最終實現“香港賺錢,內地花錢”的道路。
01.
關于香港的人才引進——“高才通計劃”
為了吸引世界各地具備豐富工作經驗,或是高學歷的高端人才來港發展,香港公布了一份最新的地區“引才計劃”——「高才通計劃」。
申請條件:在這個計劃中,只要你的本科是全球百強大學,并獲得了相應的學士學位,參加工作有三五年以上,那么你就可以申請;如果你才讀完本科不久,工作經驗不滿三年的情況下,甚至還未畢業,也能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分配名額配額(更多細節見官方原文)。
來源:中國香港入境事務處官網
那么申請成功以后呢?
申請一旦獲準,就可以沒有任何附加條件地擁有2年香港居住期限,到期以后可以繼續申請延期留港,而按照香港的法律,續簽滿7年即可申請香港永居了。
香港戶口帶來的住房、創業、子女教育的優勢,這里不多贅述,光是看看官方公布的數據,也能可見這項政策對高學歷人才的利好。
「“高才通計劃”一經公布,截止2月底時就已收到超過1.4萬份申請,其中不滿50歲的申請人占絕大多數?!?/span>
02.
香港房價那么貴,高學歷人才有必要去發展嗎?
沒有年齡限制,沒有科研成果要求,這樣的落戶條件,相比北上廣深高?!皩W歷查三代,科研定天下,35歲是門檻,帽子類型分待遇”的條條框框,顯然要寬松許多。
有人說:“條件寬松又如何?香港房價遠遠高于內地,去了又留不下來?!?/span>事實上,從目前的政策來看,在香港工作,拿到永居權,哪怕不定居,也有諸多優勢。
當國內高校還是「配偶滿足條件,可安排校內人事代理/勞務派遣工作」時,香港表示:「你只來工作,你的孩子也可以適用香港教育,不用和內地孩子激烈競爭,而且你最多可為八名隨行受養人一并遞交申請,且他們無需滿足其他條件?!?/span>
來源:香港入境事務處-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常見問題
從官方的角度看,政府支持有能力的高層次人才來港工作,是希望為香港的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本來香港的人也很多,引進的人才“未來是否必須定居香港”?文件上沒有任何要求和限制。
就拿我身邊的例子來說:
某工科博士,前段時間放棄了南方某經濟發達城市的公辦高校講師職位,而去了香港某實力高校做科研助理。這樣的決定,看似崗位不對等,但卻讓他遠離了未來教學、科研“兩手抓或許都抓不到”的苦惱,也滿足了他本身只想在更高的平臺上專心科研的愿望。光是待遇和福利,還比先前的講師待遇高了好幾倍。
朋友拍的“文藝香港”——誠品書店
從好的一面看——國內這么多年各方面都發展飛速,高層次人才紛紛回國就業發展,人多的好處是各方面的,比如優質資源的整合和發展有生力量的聚集。
而人多的壞處呢?是“碗”不夠分。留??己艘蟾?,學歷內卷,大批海歸參與競爭……許多想要在廣深地區發展的碩士博士,一方面不想在大陸高校的內卷之下被裹挾前進;一方面,也不想背負嚴格的考核任務壓力,從而進一步內耗……
因此,他們愿意選擇去香港獲取一份高薪高福利的工作,然后往返于深圳、廣州定居。
香港引才優勢:地理位置與廣深一線城市挨得近,交通便利,官方政策好,科研資源富足,其后代教育也同樣享受香港優惠政策等等。
03.
不是什么高學歷人才都適合“高才通計劃”
香港當地環境文化不同于內地
當地實行“兩文三語(中文、英文、英語、粵語、普通話)”,但粵語、英語才是主要交流語言。對于去香港工作的碩博來說,不會粵語不要緊,但當地跨國企業居多,且知名學校也都用英語教學。英語要是不好,不太建議申請。
住房問題
如果你準備入職的新工作是香港的學校,且單位能提供校內住房,那還好說,問題不大。但如果不能解決住房問題,在香港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豐厚的薪資只是面上的“甜頭”,它能夠稀釋多少房租和物價上的苦楚,真不好說。
學歷問題
在官方的“全球百強大學”名單中,內地滿足該條件的高校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以及華中科技大學,共9所。國內碩博第一學歷滿足條件的不算多數,而且這項要求官方卡得很死,哪怕你是碩博雙985畢業的,也不符合申請條件。
————
最后,無論去哪里,都要抓住機遇,聽從自己的內心。
“不想限于眼前的茍且,我抱著寫詩的念頭,即將去往陌生的遠方。其實我也不知道彼岸是柳暗花明的機遇、還是兜兜轉轉的灘涂,等著我的是光明大道,還是說一腳泥濘……但是我祝福自己?!?/span>——送給每一個懷揣理想的碩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