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博士小陳遇到了一些麻煩。前些時候,學校推行了新政,雖然加大了對青年教師的激勵,但想要達到目標,并不容易。
畢業后,小陳秉持著“寧做雞頭不愿做鳳尾”的理念,一心想找個輕松一點的教職,錢少點沒關系,能“躺平”也行。
幾經艱辛,他找到了目前就職的大學,雖然學校層次不算太高,但是各方面待遇還是不錯的,更重要的是,學院領導跟他保證,學校人才引進分不同類別,小陳作為普通博士進來,是沒有強制的科研任務的。
“這不就是我想要的‘躺平’嗎?!毙£愑X得,這就是自己要找的高校了。
可是等到簽合同的時候,小陳傻眼了——合同上的要求跟當初說好的不一致,科研任務絲毫不少,這顯然違背了他當初的求職目標。
然而,此時的小陳已經沒有退路了,因為在選定這家學校時,他就拒絕了其他學校的offer。
小陳很無奈,當初看透“卷生卷死”的生活,如今卻還是無可避免地卷入漩渦之中。
之前在《“先畫餅,再化緣”,碩博進高校要注意哪些潛在的「坑」?》曾經講過一些高?!爱嬶灐钡奶茁?,那么對于碩博人才來說,如何才能識別高校畫的“大餅”,找到真正合心意的工作呢?
· 壹 ·
如何識別高校畫的“大餅”?
01.看人數
大規模的招聘,往往讓人覺得被錄取的機會更大。
有些碩博人才可能會覺得,只招一兩個人的崗位是輪不到自己的,轉而考慮招聘量大的崗位。但大量招人真的是因為學校對人才需求量大呢?未必。
前幾年,有高校年均引進上千名博士,還有高校引進多名博士,結果被爆出第一個聘期的淘汰率超過九成,在網上引起許多爭議。
大規模招聘,尤其針對水平中下層的博士應屆生的話,要考慮是否在“拉人頭”。因為引進大量的博士,一是可以提高學校教職人員的博士比例,達到教育部的考核標準;二是可以通過大基數選出一部分優秀的,再淘汰一部分不夠優秀的。
這些高校招聘時,往往沒有設置太多的招聘門檻,讓人誤以為很容易進,等進去了之后才發現,終究是錯付了。被引進的博士是否能留校,有多少能留校,都要打個問號。
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大基數招聘只是把“卷”的階段從校外換到了校內。如果本身條件不是特別好,恐怕很難突圍而出,而進了高校再想脫身,要付出的成本也會更多。
02.看待遇
相信“錢多事少離家近”是絕大多數人理想的求職標準,但是現實上,我們遇到的常常是“錢少事多”。因此,不要對薪酬有不合理的期待。
正常來說,收入與工作量是對等的,結合當地收入水平,如果高校給出的待遇高得離譜,就要考慮其真實性了。
一是待遇如何落實的問題;二是這種高薪背后通常會有近乎不可能完成的科研任務,實際教師是很難拿到這部分獎勵的。
以開頭的博士小陳為例,當初學院領導對他說沒有強制的科研任務,同等條件下,科研任務少,待遇性價比當然更好。只是,學校愿意提供比別人多的錢,卻要求比別人低的活兒,這本身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 貳 ·
如何避開高校面試“坑”?
首先要警惕“天上掉餡餅”的事。有博士分享自己的面試經歷——
一批10個博士,等候期間,大家互相聊天,發現10人之中,有海歸博士,也有來自國內top2大學的博士,還有國內比較差的大學博士,幾乎沒有成果。10人的水平相差較大,結果是有9人被錄取。
沒有門檻的招聘,無論是對學校還是人才來說,都是不負責任的。
人才在求職時要了解好學校給到你的指標,想清楚自己有多少把握,否則進去了,面對超乎能力的考核,等待你的將會是漫長的痛苦和煎熬。
其次是了解學校的外界評價。入職前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學校的平臺和口碑,尤其是過往的招聘中是否有可參考的例子。了解渠道最好是在校工作的師兄/姐或是社交平臺(小組),比較容易打探到內部消息。
合同是保障求職者權益的最后一道大門。口頭承諾不可信,寫進合同里的才是實際生效的,簽合同前,務必看清楚工作內容和待遇。關于合同注意事項,之前已經講過,詳情可以看→《青椒避坑指南,小心合同里的那些“文字游戲”!》
我們愿意相信大部分高校都是誠意引才,但求職者作為相對弱勢的一方,也應為自己做好打算。祝大家求職順利!
▍往期內容
>>《有編制,免筆試,為什么「人才引進」上岸的人卻后悔了?丨高才情報局第67期》
>>《90后女孩奮斗14年從服務員到博士生:讀不讀博,人生會有多大區別?丨高才情報局第66期》
>>《高校教師“喊窮”,為什么真正辭職的卻沒多少?丨高才情報局第6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