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了春招,看了很多小伙伴在討論今年的就業形勢有多么嚴峻,隨著研究生報考人數再創新高,現在研究生的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了。
小編是某211農業大學碩士畢業,所在的實驗室近幾年發了一篇Nature和一篇Science(均為正刊),自己也混了一個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二作,畢業之后沒有選擇繼續讀博而是進入了企業搞產品及工藝開發,現在在某國內飲料頭部企業中做產品開發。
以上介紹了一點自己的背景,不是為了炫耀,只是讓大家了解一下我的背景,學生時期我接觸的應該也是本領域內的國際前沿研究,現在做產品也是在國內的龍頭企業,感覺自己的經驗還是有一定參考性的。
有的同學可能比較關注的是學校和企業的科研條件的不同,覺得學校投入的更多一點,企業少一些,其實學校里也有窮實驗室,企業里也有頂尖的實驗條件,但是科研院校和企業在研發方面的思維是不受物質條件影響的。
經過這幾年的工作和學習,小編在學校時期的科研思維和工作后產品開發的要求產生了比較激烈的碰撞,同時我也是在不斷地探索中總結了一些心得,自覺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這里分享給大家。
01.
科學家與工程師的角色轉變
做科研尤其是做基礎研究的,主流的研究思路都是發現現象,然后查閱文獻,產生最初的想法,然后開始設計一個邏輯嚴謹的實驗方案,執行實驗后獲得數據,通過數據驗證自己的猜想。而后再根據提示進行深入的探索,直到獲得充分且互相印證的實驗數據,用來解釋這個現象背后的機制,最終利用這個機制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實現想達到的目的。
這就好比水燒開了之后會頂起壺蓋,瓦特用這個原理發明了蒸汽機,進而出現了汽車;同樣的原理也被應用在發電當中,無論是煤炭還是核能也都是將水加熱成水蒸氣推動渦輪轉動來發電,從而出現了火力發電廠或者核電站。
水開了會頂起壺蓋→水汽化體積膨脹產生壓力→壓力轉化為動力→動力用于驅動交通工具、發電
其實這就已經包含了我們今天要講的兩種角色了。
從水開頂起壺蓋研究出是因為水汽化體積膨脹產生了壓力,這個過程就是科學家完成的工作,而利用這個原理開發出蒸汽機進而研制出汽車,這個過程就是工程師需要完成的工作了。
從學校出來進入企業就是要完成從科研工作者向工程師的角色轉變。思維上的沖突也是在這個角色轉變中不斷地發生。
02.
學??蒲信c企業研發的思維碰撞
? 碰撞1 研究思路不同
在科研的時候,我們的最高優先級就是搞清楚背后的原理、機制,越詳細越好,越基礎越好,至于之后的實際應用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能很快實現生產力的進步最好,實現難度比較大但是可以發文章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在做產品的時候就恰恰相反,做產品需要的是實現穩定可靠產品的量產,只要可以低成本地完成產品的量產,那么在生產路線中的技術原理清不清晰并不是那么重要。
這里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
Ken Kocienda是負責第一代蘋果手機觸屏鍵盤代碼的工程師(當時蘋果手機還是一個秘密項目,對公司內的人都保密,當時項目代號為purple)。
當時觸屏鍵盤有這樣一個問題,就是你以為你按的是“n”,但實際上你的手指頭是很大的,你很可能是按的n旁邊的任意一個字母,比如b(在鍵盤n的左邊)等等。因此,當你想打“apple”這個詞的時候,你可能實際打出來的是“sookw”。
Ken需要寫一個糾錯算法,讓用戶打了“sookw”的時候,顯示出來是“apple”。
但他不是算法專家,他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找到領導,問我能不能去問NLP(自然語言處理專家),領導說你可以問,但是你不能明著問,現在這個項目還是保密期。
Ken只好找了個公司內的專家,拐彎抹角地問。專家給他講了概率和構建電子詞典等等NLP的算法。但Ken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理解,一無所知。
沒辦法,他回家想了一個新的思路。能不能通過打字的路徑來猜測詞?雖然“sookw”跟“apple”差的很遠,但是在鍵盤上的運動路徑是很像的。如果他構建了英文大多數常用詞在鍵盤上的運動路徑,糾錯算法不就有了嗎?
于是他就按這個思路搞,于是很快就做完了鍵盤算法,實際應用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科研就是從現象或者idea出發,然后不斷深入仔細的探究其中的機制,是一個線性的過程。而產品則是在技術、市場和成本三重壓力下妥協的產物。
? 碰撞2 研究目標不清晰
剛才說到產品則是在技術、市場和成本三重壓力下妥協的產物。技術代表的是解決方案,成本代表的是實現目的的資源上限,而市場代表的是我們要滿足的產品需求。
但是市場是復雜和不斷變化的。
學校搞科研的時候我們的目標都是比較明確的,我就是要解決某個難題,可能其中有很多崎嶇,但是終點是明確且穩定的。
但是產品研發是面向市場需求的,這個非常復雜且多變的。
就好像我們用的智能手機,一部手機有很多零件組成,每個部件又都有很多的選擇,屏幕有LCD有OLED,電池有快充有大容量電池,指紋識別有屏下有側邊有背后等等,每個人想要的都不一樣,全部零件都要最好的,那手機厚度重量和價格大部分人又接受不了,所以手機廠商才會根據目標用戶將手機分為入門、低端、中端和旗艦機幾種檔次,每個檔次又有很多的排列組合。
而想要賺錢就必須打造一個市場中大部分人都喜歡的產品,但是誰也不敢說自己能夠洞察這部分人的需求具體是什么樣的。
所以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都是根據市場的反饋不斷地調整目標甚至改變目標,所以就會遇到本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產品開發突然就被喊停,自己投入非常多精力做的一件事突然變得毫無意義,然后從頭開始另一個全新的開發過程,這是讓早已習慣學??蒲兴季S的同學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 碰撞3 研發周期長與需求頻繁調整的矛盾
正如剛才所說,產品開發的過程中都是根據市場的反饋不斷地調整目標,有可能會隨時被喊停,在實際工作中喊停是存在的,但是更頻繁的是不斷的調整,正所謂船小好調頭,但是遇到那些開發周期比較長的專業就顯得比較痛苦了。
小編是做微生物發酵的,有了解的小伙伴可能知道,微生物發酵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而且不同的微生物之間的特點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有的微生物生長周期短一兩天就可以培養出來做實驗了,但是有的可能需要一周或者幾周才能剛剛培養出來,再加上后期的研究時間,整個實驗周期很長。
除了微生物之外肯定也有很多專業具有類似的特點。
這就產生了另一個碰撞,市場是在不斷的變化,大眾的喜好變化也是在實時變化的,這時候為了保證產品不一開發出來就過時,那么在開發的時候就要實時根據市場變化調整自己的開發目標,所以就會頻繁出現開發過程的校正,經常會出現在開發過程中被打斷,停下來根據目標的調整來調整自己的方案。雖然做的是同一款東西,但是做著做著就發現最后的成品跟自己一開始想象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共同點:Demo的重要性
以上這三點就是我這幾年工作中總結到的學??蒲泻推髽I開發中的不同點,也是從一個科研工作者向工程師轉變過程中需要克服的思維定式。
說了這么多的不同點,這里說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你的領導/導師根本不理解你在說什么。
為什么呢?導師尤其是那種大導師,他們離開一線科研很長時間了,對于現在的研究技術只了解一個大概,詳細的細節根本沒有時間去了解,而且你研究的內容肯定是更加細致深入的,導師不懂也是正常的。
導師都聽不懂就更不要說可能都不是一個專業的領導了,他們并不是特別關注你匯報時的技術細節,他們只關心自己提的要求完成地如何。
那么我們要怎么才能讓他們明白我們做了什么呢?
一個是匯報時要更宏觀一點,避免鉆入某個技術細節的牛角尖,另一個就是要注意提高Demo的重要性。
不是專業的人聽不懂也不會花費精力了解技術細節,他們只有用眼睛看見Demo,才能明白你要做什么,看不見Demo,你說得再清楚,他們也不會花時間聽的,他們也聽不懂,想象不出來。
總結
最后,我在這里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也是我自己一個階段性的感悟,在學校和在企業做研究沒有優劣之分,只是各自的目標不同帶來的方法論不同罷了,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大家的面試和以后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