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是鐵了心想進高校,如今反倒有點豬油蒙了心的諷刺?!?/span>
有些人覺得學校不出名,層次不高,這就是“三四流”高校。過來人表示:學校層次一般、各種設施資源一般這些倒也還好,畢竟普通學校是大多數,管理不行的高校才是真正的“三四流高?!?。
那么,在大家眼里的“三四流”高校當老師,到底是怎么一種體驗呢?(本文所舉例子均來自網友案例,無特指某一類型高校)
01.
“極其心累,都想跳槽”
圖源:知乎
有些偏遠地區的高校缺乏人才,地理位置受限,經濟發展一般,存在引才難的現象。加上學校提供的待遇和資源對人才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某些高校就會采取一些“硬手段”,來留住好不容易招來的一線老師們。
比如:“合同制定嚴苛,教師難以脫身”、“動輒開會,批評教育”、“教師地位低于行政甚至學生”、“要求老師上交各種原件資料,如果不給,后續無法評職稱”等。
在這樣的高校中,哪怕是教學和科研的壓力不大,各種行政上的事情也能讓老師們疲于應付,在這種高校工作生活的老師即便擁有編制,也普遍很想跳槽。
02.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關于發論文的門檻,無論是什么層次的高校都一樣,無非限制專業和職稱,某些高校提供給老師的實驗條件不夠、則會導致論文進度難以推進。這種困擾常常會讓老師們覺得“選擇這樣的高校,意味著放棄科研”。
圖源:知乎答主“李月亭”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這些科研資源“三四流”的普通高校,人員考核普遍壓力也小,許多大學老師入職后紛紛利用閑暇時間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反正主職“卷”不起來,不如開啟副業。
在周圍普遍「躺平」的情況下,如果你是那種入職以后想做出點成績的大學老師,就需要看下學校有沒有重視人才科研能力的領導,能對有理想的老師以足夠的項目和資金的支持。
如果這些條件高校都提供不了,且自己又是希望在專業領域、教學成績、科研成果上有所建樹的人。本身就不甘于“躺平”,也看不慣已經“躺”得徹徹底底的人(同事)事(項目)物(資金),那么即便入職了這類外人眼里「舒服」的高校,大學老師們也時不時會想要跳出“圍城”。
03.
“尾大不掉”
那些層次還行、預算也足的高校,一些大學老師還是會被某些高?!叭牧鳌钡?b>管理能力拖后腿。
有些高校地處經濟發達的地區,錢多,待遇好。但學校急于求成,拿錢砸來不少人才,僅僅是為了學校項目變現和方便學科評估,對引進的人才卻沒有后續配套的科學管理機制。
“學校只想讓老師單方面出成果,至于后續怎么培養是不在意的,老師想要深造全靠自己?!比瞬湃チ诉@樣的高校也只能空空消耗自身,權當以能力換錢,但自己并無任何能力的提高。
如此管理能力“三四流”的高校,其實也不利于人才后續的發展。
04.
所以,“三四流”高校不值得去嗎?
首先,“三四流”的定義因人而異。
很多高校并不是真的“三四流”,只是因為碩博人才對單位的預期與自我追求的不匹配,所以才覺得它不夠好。
待遇好的高校,科研資源可能是稀缺的;
科研好的高校,行政管理能力可能是尾大不掉的;
待遇、科研、行政都還不錯的高校,也可能生源差了些意思,使得老師在教學上總是事倍功半。
高校隊伍既有“排頭兵”,也自然會有“吊車尾”,很多人是更好的去不了所以退而求其次。
既然如此,碩博人才“想當大學老師”的愿望始終不改,不如提前預想到將要面臨的困難,評估自己是否能接受,然后坦然入職,未嘗不是一種心態自洽的選擇。
大部分高校其實都不能算是“一流”高校,世上沒有完美的“蘋果”,事物都有兩面性,甚至多面性。
一流高校是好,但是留下很難,平臺再好,如果沒有匹配的條件,最后也可能無福消受;而一些大家眼里的“三四流”高校,雖然挺多方面都不如前者,平臺也遠遠不及對方高,卻能夠提供穩定的事業編制,做一輩子的大學老師,不必擔心中年就業危機;
對比之下,誰會更香呢。
如果只是想要一份穩定的工作,在心態自洽的前提下,碩博人才綜合考慮一下自己對科研、教學、城市、未來發展的規劃,有所側重后再去高校,管它是幾流呢,與己來說,它或許就是最合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