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收入太低,穩定地窮
博士還有安家費的納稅問題,碩士的辛酸是:收入達不到納稅起征點。
圖源:高才碩士求職交流群
本科同學:你們碩士畢業后,收入肯定比我們當初高很多吧?
碩士同學:實習三千多,轉正五千多。
本科同學:???你這是去哪里高就了,這么夸張……
碩士同學:哈!哈!高?!?/span>
PART 02 學歷最低,校內鄙視
外面說得很好聽,“xxx是大學老師”。
由于高校在城市里自成一個小型社會,青年教師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里生活工作,有的碩士還長期住在校內職工宿舍,于是來自各方面的歧視現象仿佛放大了,想聽不進碩士老師們的耳朵里都不行……
1.來自怨種學生——“xx老師只是個碩士而已,比我們大不了幾歲,不用怕他/她?!?/span>
學歷和大學生的差距不大,導致一些學生工作比較難做,比如我曾經帶學生畢設,學校有硬指標的情況下,可是學生完全不怕我,還嬉皮笑臉說要不我都幫他做了(?)。
2.來自無情老板——“這些項目碩士做不了的,你就把這些資料整理一下,寫個材料,做個ppt,那還有有些文檔的工作有空你也干了,再去把實驗室器材檢查一下,看看有什么要維護的……”
工科的碩士老師跟著做項目,核心內容只有同組的博士會做,當不了科研骨干,分給自己的部分就純屬打打雜。
3.來自博士同事——“你來這里是為了讀本校博士?”
畢竟日常工作都會來往,人家平時不會說差別對待的話,但是當我表達過我沒有讀博打算以后,起初關系再好也淡了。很明顯能感覺到融入不了博士們的交流圈,對方可能也覺得碩士提供不了多少資源,所以十分默契地“君子之交淡如水”。
在企業的求職市場里,如果你是碩士,你大概率是同崗不同薪的那個“高薪”。但如果你去高校,似乎不得不接受碩士學歷是大環境的最“底層”。
PART 03 工作繁雜,純純內耗
如果說高校是“象牙塔”,那碩士老師們就是筑起白墻的“壘磚”。為什么這么打比方呢?因為“哪里需要哪里搬”。
不管是博士還是碩士,剛進高校都需要準備大量的備課工作,但是高校對博士碩士的發展規劃區別很大,給碩士老師分配的工作沒有技術含量幾乎是高校通病了。
舉個例子,筆者有個碩士朋友,在小城市的高校里當老師,按理說她應該實現“錢多事少離家近”了,但現實是包括寒暑假在內,她都要經常加班,做些明明不屬于自己的工作。
“領導,請問一下,這些不是X老師負責的嗎?”
“他博士啊,學校對他有別的工作安排?!?/span>
“……好嘞?!?/span>
對比那些博士老師,雖然大家都很累,但人家忙科研忙項目,做完了成果擺在簡歷里。碩士老師寫啥呢?總不能把占了大部分時間的,那些冗雜的流程性管理工作步驟寫上面吧……
PART 04 晉升渺茫,無奈躺平
碩士剛去高校是真的沒錢(字面意義上),大學老師想漲薪酬只能評職稱+資歷+能力。而碩士去民辦高校的先不提(民辦職稱和公辦職稱基本不互認),說說碩士去公辦的晉升之路有多難。
根據筆者所了解,挺多公辦高校里的新來的碩士專任教師一開始都是沒有職稱的。等到初次評定時,可以認定為“助教”,一般三年后可以申報中級職稱,也就是“講師”,再過五年有申請高級職稱的資格。
但也僅僅是有申請“資格”而已了……
你要是博士,多發表核心,還有人脈資源,還能奔一奔“非升即走”成功后說好的編制。
而碩士能進的公辦高校,本身提供給碩士的平臺和資源就已經擺在那里了。多年工作下來,能沉淀科研成果的碩士老師少之又少,加上競爭力又大,最后更多是無奈躺平。
所以大部分碩士的理想是:好好工作,試著能不能和高校轉長聘合同……
最后,什么樣的碩士合適入職高校?
- 家庭條件還可以的,至少不需要靠自己養一個家庭,因為錢真的不多;
- 想要穩定工作,碩士畢業后還打算給自己增值讀博,出于先占坑的目的選擇高校(比如碩士老師工作幾年后想停薪留崗去讀博深造,某些高校也是支持的);
-主業躺平不打算追求更高“天花板”的發展了,更傾向有休息時間開展副業或培養興趣愛好;
- 想做教書育人方面的工作,但認為小學生教出來沒有成就感,初中生難管,高中生壓力太大的話,大學老師其實還蠻合適的,雖然錢不一定有前者多,但是壓力小很多。
ps: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校,給碩士“青椒”的待遇區別比較大。也有一些待遇還可以的offer,想去高校的碩士們還是不要喪失信心!
以免踩坑浪費應屆身份,建議多和“高校人才網”的地區碩博交流群的碩士博士們,了解相應的高校情況,再做打算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