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高校的勞務派遣崗位,通常會招聘一些本科、碩士的編外人員,有的則是專門提供給博士配偶安置工作的。相對同高校其他崗位來說,學歷要求不算高。
有個應屆畢業的博士朋友最近也在看高校招聘,看到有的學校安家費少了,他吐槽道:“博士瘋了才會去……”,結果沒看多久,他給我發來一則招聘公告的截圖:“好吧,可能不是博士瘋了,是高校失去理智了,居然給博士勞務派遣?”
真是高校姿態太高,現在連勞務派遣崗都「只要」博士了嗎?
· 壹 ·
其實高校招博士去勞務派遣,這兩年并不少見
經查證,這位博士朋友發來的圖片信息屬實,該高校在2022年發布的勞務派遣崗位中的確有要求過博士。不過在該高校2023年的最新招聘公告中,勞務派遣崗大多還是招聘碩士的。
圖源:高校人才網官網
而且,高校的勞務派遣崗錄用博士,其他學校也有類似案例。
圖源:網絡
2022年,華為一女博士跳槽到了上海一所公辦??祁愒盒5膭趧张汕矋?,不僅如此,根據公示錄用信息來看,這所公辦大專的勞務派遣崗最后實際招到了4個博士。
那么就有兩個疑問了:
1、高校勞務派遣為什么招博士?
2、為什么有博士真的會去?
說到公辦單位的勞務派遣崗位的設置,離不開當前的編制大環境。由于當下編制管理嚴格,某些單位需要合適的人去做這個工作,但是做這個工作又沒有相應的人工預算和人員編制。
這時如果用“勞務派遣”的方式用人,就無需占用員工預算,而計入業務外包的費用。對單位來說,勞務派遣崗位有其設置的必要。
另外,既然崗位有需求,自然就會有匹配的人才去,而博士學歷的人才,為什么甘愿去一個“勞務派遣崗”呢?
除了人才自己“占個坑位先”的想法外,一些公辦單位勞務派遣招人時,還會承諾員工工作幾年后可以“轉正”。(據筆者了解,某些高校也會在招人時有此口頭允諾。)
我們都知道,由于勞務派遣的性質,一般來講無論多少年,勞務派遣都很難轉為正式工。在現實中,一些國有企業、公辦單位里,的確會有一些勞務派遣員工在入職幾年后“轉正”成功。
不過這種挺看運氣,有的是和當初說好的一樣,到了時間就轉;有的則是拖了不少年,以考核沒過、暫時沒有位置等為由,至今沒有解決正式工問題。
“勞務派遣轉正”這個說法是否靠譜?
從人事關系上看,如果簽了勞務派遣合同就自然屬于勞務派遣公司的員工。此時,勞務派遣公司是和你簽了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而實際接受你的勞動服務的單位,比如高?;驀笫恰赣霉挝弧?。
先不說單位履行承諾的可能,哪怕法律支持白紙黑字的“轉正”承諾,也頂多是在勞務派遣公司內轉正,其實和作出“轉正”承諾的用工單位沒什么關系。
· 貳 ·
體制內單位的勞務派遣趨勢
最近的一個新聞,江西那邊近兩年要逐漸把合同工轉為勞務派遣。
“江西宜春:兩年內,單位自聘編外用工逐步調整為勞務派遣?!?/font>
圖源:江西宜春市委編辦
從《各地清理編外人員,合同工無一幸免!》一文中提到了:各地的趨勢都是在精簡編內、清理編外,現在漸漸地連編外的“勞務派遣”都在逐漸嚴格,只要事業單位需要設置新用工崗位,單位也要“先批后用”。
同樣算是體制內的高校自然也無法幸免,于是也會給碩博求職者一個感覺——“怎么連高校勞務派遣都內卷到招博士了?”
不過它招歸它招,畢竟博士的選擇很多,這家公辦進不去,換一個要求稍微低點的公辦高校也不算難,最終還是要考慮崗位適不適合長期發展。
· 叁 ·
最后,高校勞務派遣崗可以去嗎?
筆者認為,即便高校工作比其他事業單位要更穩定,但是勞務派遣的內核是不變的。勞務派遣崗位通常會有以下風險:
1、社保低,甚至不交公積金
沒有公積金就無法公積金貸款,有的高校會給勞務派遣崗交公積金,但是基數不高也用處不大。這種用工方式進高校也不可能有安家費這些東西,長期以往會導致職場收入“沉沒成本”高。(有的公辦高校的“正式工”老師,其公積金繳納額度可能比每月工資還高。)
2、競爭大,收獲小
有些人可能會沖著老牌高校的名氣去勞務派遣崗,希望幾年轉正的愿望實現,畢竟以自己的能力可能終身無法進入這類高校任職。
但是要注意的是,高校的勞務派遣人員多,考核方面多,加上如今精簡編制,縮減編外,就連一些簽了長期聘用合同的“正式工”都沒有安全感,“兩年”轉正的承諾能否兌現還需要打個問號。
再者,即便真“轉正”了,也大概率是合同制用工,如果能給編制,那聘任制的老師們早就搶著去了。
以上看來,那些「退而求其次」接受了勞務派遣的崗位博士,大概率是有自己的“特殊考慮”。比如從新環境跳出來,借個臨時去處,擁有一段短期的老牌高校的工作經歷,借在頭部高校的項目做勞務派遣的時間,死磕科研,以便隨時跳槽之類的。
